爱不是控制,放下不是放纵
天下所有些爱都是为了在一块,只有爸爸妈妈的爱指向的是离别。
1、爱不是控制,放下不是放纵
中国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。从孩子出生到成年的每一个阶段,爸爸妈妈都一直围绕着孩子转,每件事操心。
然而如此的每件事操心,围着孩子转真的是对孩子怎么样?如此能让孩子成长吗?这类帮助是孩子想要的吗?
事实上,爸爸妈妈这样细致的爱可能是有害的。爱孩子并非要控制孩子。
《圣经》如此说“要了解,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,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。你们仅需照顾。”
孩子借你来到这个世界,不是由于而你来的,他们来到你的身边,但绝对不是只是你的。
日常的不少爸爸妈妈常常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,把孩子当成生命的下一段,期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生命的遗憾。
另外,不少爸爸妈妈爱孩子,急于帮助孩子,借助自己一生的经验,防止在孩子的生活道路上遇见的困难或挫折。
因此爸爸妈妈开始对子女抱有不少期望,于是开始接管孩子的生活,甚至安排他的一生。
但不要忘记,大家可以为孩子们做不少事,但不可以代替他们成长。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,最后要自己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。
爸爸妈妈应该掌握放下,日渐退出。
放下不是不喜欢,不是不关心,而是不帮助。放下不是用快刀斩乱麻,而是有条不紊地和孩子一块成长的过程。
放下不是放纵孩子,更不是舍弃爱,更不是从孩子身边“剥离”,而是只在他需要的时刻提供关心,在他分不清方向的时候准时给予引导和帮助。
放下是孩子学走路摔倒的时候,不要急着去了抱他哄他,而是鼓励他自已站起来。孩子遇见问题时,不是替他解决,而是给他提建议。
2、不断奶,孩子就永远长大不了
从在爱的角度来看,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没长大,对孩子生活的包办干涉是由于感觉孩子“不懂事”。
如此,即便孩子超越30岁,也不可以真的成熟。更不需要说顺利融入社会,背负家庭重担了。
一个人一直依赖爸爸妈妈长大,他永远不可以掌握独立面对社会,不可以独立生活,不可以承担自已的家庭个责任。
人都有惰成人性心理。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人习惯了依靠其他人,一旦失去,本该形成的自主能力就会退化。
不管发生啥事,爸爸妈妈都能解决。在什么事情都可以依赖的状况下,孩子们总是容易形成一种依靠心理。
目前有不少“啃老族”的出现正是孩子心理上没办法“断奶”,同时爸爸妈妈不忍心“断”,孩子“不想断”。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。假如爸爸妈妈不和孩子一块心理断奶,那样孩子大概永远是不大的“孩子”。
孩子生来就有我们的命,爸爸妈妈不可以为他吃苦。成长的道路上没捷径,孩子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历程曲折才能成熟。
3、同意离别是爱孩子的最后目的
成长和离别是对同一件事不同主体的讲解。对孩子来讲是成长。对爸爸妈妈来讲是离别的。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爸爸妈妈应该掌握放下调整我们的角色。
爸爸妈妈在子女成长中的过程中发挥用途的范围会渐渐缩小,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也会渐渐降低。只有如此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出空间,让孩子掌握独立。
不是孩子不够独立,而是你不让孩子尝试独立。
需要成长的不止是孩子的生理身体,还有孩子的心理,不少爸爸妈妈都忽略了这一点。
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是必经的过程和阶段,爸爸妈妈只不过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火,不可以成为孩子怎么样生活的拟定者。
成够成为你的孩子,这是一种缘分,而爸爸妈妈势必看着他的背影愈加远。
你站在小路的这一头,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径上转弯的地方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,别追了。
放下比关爱更考验爸爸妈妈的素质。
不少人成为爸爸妈妈后失去了我们的生活,孩子们成为了生活的中心和全部。
事实上,爸爸妈妈对子女最不好的影响是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过得不好。
爸爸妈妈和孩子的生活被捆绑在一块,但这种捆绑不是一辈子。
爸爸妈妈可以退出孩子的生活,把精力放在发现自己生活的价值上,在自我达成的过程中也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。
简单地制定标准,暴力地限制孩子,表面上看着非常用心,其实那只不过教育的懒惰。
会放下的爸爸妈妈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慢慢调整对孩子的照顾方法。
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,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与爸爸妈妈的慢慢离别的过程。
爸爸妈妈对子女的介入越深,子女的幸福感就越低。不会放下的爸爸妈妈培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。